北疆党旗红|戈壁滩上长出“四季菜园”,四子王旗边境牧民餐桌变了
不善农事的戍边牧民,竟在自家温室里种出西红柿和茄子,哪怕零下30℃的寒冬,伸手也能摘到绿色蔬菜。
秋日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戈壁滩上,已略显萧瑟。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与“北疆党旗红”主题宣传采访活动一行走进戍边牧民钢宝力达近4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时,却生机勃勃:西红柿挂满枝头,小白菜青翠欲滴,茄子长势喜人。他和爱人正在全国劳动模范、蔬菜小拱棚实验者、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研究员关慧明的指导下,为西红柿苗打杈。

钢宝力达夫妻二人正在向关慧明学习如何为西红柿苗打杈。澎湃新闻记者 苏荷 摄
“以前冬天只有土豆和腌菜,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菜,感觉生活品质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!”钢宝力达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这对于生活在祖国北疆边境线上的牧民们来说,“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”
从“吃菜难”到“种菜易”的跨越
四子王旗是内蒙古20个边境旗市区之一,地处高寒干旱带,全年无霜期不足120天,90%以上的叶菜和反季节蔬菜依赖外省调入,“遇到大雪封路,可能一个冬天都见不到一片绿色的菜叶”。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“吃菜难”成为困扰戍边牧民多年的民生痛点,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。
得知这一消息后,关慧明一行人于2022年的冬天,带着蔬菜盒深入到四子王旗边境地区。蔬菜盒送到后,牧民们握着他的手谢了又谢。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些蔬菜盒,牧民们种了七八茬都不舍得扔。
回忆起当时的情形,关慧明心里很不是滋味,为了让戍边牧民吃上新鲜蔬菜,他决定帮助他们建造温室。
转机始于一场“蔬香行动”。
2025年4月,四子王旗“石榴籽戍边温室菜棚”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,总投资816万元,计划为边境线上的牧民新建288座智能温室。
截至目前,已有324座智能温室在边境线上拔地而起。
科技赋能,让戈壁滩也能四季常青
“我们在传统温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技术攻关,针对大风、高寒、干旱等恶劣环境,研发了第五代智能温室技术。”关慧明告诉澎湃新闻,新一代温室采用风光互补供电系统,配备智能温控和节水灌溉设备,即使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冬,棚内温度也能保持在0摄氏度以上。
在红格尔苏木,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北疆科技育苗温室已经投入使用。这里集育苗、科研、培训于一体,每年可培育约60万株种苗,为周边400余户农牧民无偿提供秧苗及技术服务。
当天在钢宝力达家里与关慧明偶遇,“是给他送一些新培育好的白菜秧苗,顺便看看西红柿的杈是否按时打掉了。”

北疆科技育苗温室内繁育的小白菜。澎湃新闻记者 苏荷 摄
据悉,为确保不善农事的牧民能种好菜,技术服务团队采取“师资培训+集中授课+入户指导”模式,内容涵盖农药器械使用、温室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等;建立“专家包联苏木、技术员包联户”制度,实时解答种植难题。
组织保障,凝聚各方力量办成民生实事
据介绍,项目的顺利推进,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多部门协同联动。乌兰察布市委将该项目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十项民生实事;四子王旗旗委将项目列为重点民生工程,旗委统战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,统筹推进项目规划与实施;旗民委、农牧局、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各司其职,形成工作合力。
资金保障方面,项目统筹中央、自治区、市级资金及社会捐赠共816万元,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不仅捐赠100万元,还提供全程技术支撑。
如今,这些智能温室不仅解决了牧民吃菜难的问题,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“幸福棚”。
钢宝力达告诉记者:“以前开车到镇上买菜要几百公里,现在伸手就能摘到新鲜蔬菜。”他说,“最重要的是,冬天再也不用为吃不到绿叶菜发愁了。”
如今,这些点缀在边境线上的“绿色小岛”,正成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生动注脚,让戍边牧民真正感受到“餐桌有鲜菜,生活有品质,守边有动力”。
戈壁滩上的四季常青,不再是“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”。